笔趣阁 > 穿越小说 > 首辅 > 第三百四十七章南北二京会议四
    “今天这皇宫外面怎么那么多人。”
    坐在张四维的马车内向外看,陆鸣诧异的发现承天门外已聚集着近千名官员。
    嘈杂的嚷嚷声混在一起,也听不清楚说的具体是什么。
    张四维看了一眼后放下帘布,神态平静中带着不满。
    “还用想吗,一定是迁都的事泄露了出去,这些官员聚在一起抗议呗。”
    “他们不想迁都?”
    “不是不想迁都,是不想迁都之后没有安置。”
    张四维说道:“能去南京谁想留在北京?北京毕竟是没有南京繁华。”
    陆鸣点了点头。
    “贤弟。”
    马车进入皇宫,张四维看向陆鸣:“你跟愚兄透个底,太师让你来之前,有没有什么态度?”
    “子维兄说的态度是什么意思?”
    “就是,如果这次协商不成怎么办?”
    陆鸣似笑非笑的看向张四维,此刻的他已经领会了陆远让他来北京的第一重意思。
    原来这个张四维和他父亲陆东是一路人,都希望陆远做皇帝。
    张四维来北京,或许从一开始就没想过协商成功。
    这个想法也在陆鸣进入到文渊阁后得到了印证。
    这一次的碰头会规模更大,在北京的九卿几乎全部出面,内阁三名阁臣也都露了面,只不过欧阳必进全程几乎没有说什么,都是张四维再和徐阶等人协商。
    “这位是?”
    徐阶也注意到了坐在张四维身后的陆鸣,面露诧异之色。
    “这位是陆太师的堂弟,远东南京总号掌柜陆鸣。”
    在坐众人的神色因为陆鸣的身份而变得奇怪起来。
    远东的名号在座这群官员都听过,但没有一个知道其到底多大的体量,远东也从来没有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上展露过力量,唯一一次秀肌肉还是粉碎嘉靖当年潜伏江南的谍报系统。
    上万名东厂和锦衣卫的探子几乎全部被远东掌握着行踪轨迹,可见这个远东对江南各行各业的渗透和掌控能力有多恐怖。
    除了拥有强大的特务力量之外,所有人对远东的认知就只剩下钱了。
    远东很有钱,具体有多少钱,不清楚。
    但有一点可以明确,自从汪直死了之后,其所导致的远洋贸易空白期是被远东填充占据的。
    “小民参见诸位大人。”
    陆鸣站起身对着众人作揖参见,恭敬答话道:“小民只是受太师指示来京,协助张大人处置协商事宜,断不敢影响各位大人谈论国家大事,若是各位大人觉得小民不配于此,小民立刻退下。”
    “今日在座的都是我大明朝的九卿尚书,议的也是江山社稷之大事,一个商人在这里,确实是不合适。”
    欧阳必进抬了一下眼皮:“不过,既然是太师指示,又是为了两京协商事宜,特例特办吧,陆掌柜安坐便好。”
    “是,多谢阁老。”
    陆鸣道了谢落座,眼观鼻鼻观心,如老僧入定一般静候众人开论。
    “各位来之前,想必也都看到了承天门外千官云集。”
    徐阶主持了今天的碰头会:“甭管消息是谁泄露出去的,但现在已经引起了很大的动静,官员不上值,而是聚集在一起闹议,咱们这里得尽快拿出个章程来,不然,于国无利。”
    “徐阁老说的没错。”罗珵开口支持了一句:“诸位,张参政,现在就迁都回南之后北京班子不再保留主要矛就是上万名官员的安置事项。
    之前两天咱们都想过一些办法,包括退出退休制度、补加都察院加衔、通过增设省府扩加编制,但这些新岗位对上万名官员来言还是杯水车薪,大头是处置不掉的,今天咱们看看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
    张四维开了口:“退休制度可以让步,原先不是五十五和六十岁吗,可以往后延伸五岁甚至十岁,三品以下,已经年满六十岁的可以到六十五岁再退休,不满六十岁的年满六十退休。
    三品以上,已经年满六十五岁的到七十岁退休,未年满六十五岁的到六十五岁退休,各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不受退休制度限制,如已年过七十,吏治考满,可加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衔荣休,已有太子少师(少傅、少保)衔的,荣升一级,加太子太师(太保、太傅)衔荣休。”
    之前张四维说了陆远给出的退休标准是五十五岁和六十岁,这并非是一个定死的红线,不是陆远这么说就一定要这么做。
    其实就是谈判,哪有谈判一上来就暴露自己底线的。
    之前给出的条件北京方面不满意,不满意可以谈啊,你看,现在张四维给出的条件是不是要比之前宽松很多,这种行为要是用一种高大上的名词来解释叫做政治妥协,说接地气点就叫条件让步。
    也可以理解陆远这种做法是破屋开窗的一种谈判手段。
    先给出一个对方难以接受的条件,然后在协商中进行让步,释放善意,你看,我都退步了,你们也该退一点了吧。
    陆远是一个政治人物、是政客,所以他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要分事,分情况。
    果然,当听到张四维提出更加宽松的退休标准后,众人无不是点头表示赞许。
    本身来说退休制度的直接影响群体就不是三品以下,而是他们这些参与国家决策的六部九卿,因为他们的岁数几乎都在五十岁甚至六十岁往上,就像之前李默不愿意接受的时候,张四维说的那句话。
    话糙理不糙。
    按照之前初稿的退休标准,那李默直接可以原地下岗了。
    而现在的新标准,作为吏部尚书的李默完全可以干到七十岁,并且领一个太子少师之类的加衔荣休。
    他的抵触之心不能说瞬间消融干净,起码也去了八成。
    能不能活到七十还两说呢,就算活到了,还赖在位置上又有什么意思。
    有没有这个退休制度的标准,也该不干了,不然一直霸占着位置也容易被人戳脊梁骨。
    “不过又该如何安置官员呢。”
    左都御史屠侨开口:“之前说要全部给一个都察院的加衔,但实际上绝对不行,都察院的官员公干性质是纠劾百官、进言劝谏,一口气多出几千名甚至上万名御史言官,那咱们大明朝啥也不用干了,天天打嘴仗吧。”
    “之前不是扩了三个省,四个直辖府吗,能安置大约三四百名官员。”
    “数量太少。”
    一群人七嘴八舌的议论,总结起来还是不行。
    张四维没有好办法,神情逐渐有些躁动。
    这便印证了之前陆鸣的猜测。
    张四维支持迁都也支持废除北京行政班子,但张四维其实并不支持这种手段!
    这个年纪轻轻就给陆远做随官,并一路青云直上、人生坦途顺利的张大参政是个激进份子,或者说是个功利政客,他想要的是赢家通吃,玩的也是零和博弈那一套。
    而陆远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呢。
    就在于和赵贞吉的谈话。
    从得知张四维向张居正炫耀以及张居正又暗中联系赵贞吉和谭纶的时候,陆远发现了。
    他的秘书帮和老友已经开始暗中分党了,张居正在任吏部尚书、谭纶在任海关总督,赵贞吉在任户部左侍郎,板上钉钉的下一任户部尚书。
    可以说江南半壁江山最最有实权的三个部门都在张居正这个党内小党派的手中。
    张四维是后来的秘书,他既不像赵学雍、胡宗宪这样将广东经营的铁桶一般有个立身的大本营,又不像张居正、谭纶这般有能力的已然贵为二品部院大臣,他唯一的优势就是作为陆远在任的头号大秘。
    因此,张四维如果也想拉拢自己的政治小山头来和张居正作对,他唯一的办法只有一点。
    那就是推动陆远做皇帝,他靠从龙之功!
    只有从龙之功才能让张四维一步到位的越过张居正等人,成为新朝的政治明星。
    这也是张四维到了北京之后,在过程中一味年轻气盛,说话不留余地的原因。
    因为他压根就不想协商成功!
    所谓的年轻气盛,又会不会只是张四维的伪装呢?
    这一点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反正陆远的应对是将陆鸣派去北京来协助张四维继续推动工作。
    并且明确向陆鸣表露了自己的态度。
    皇帝这个位置,陆远是绝不会坐的。
    如此就可以明确一件事,既然陆远不打算做皇帝,那这次南北二京就必须要完成。
    陆鸣已经领会了陆远把自己派来北京的第一重用意,但还有几点疑问萦绕在心头。
    既然陆远不信任张四维,为什么不派张居正、谭纶这些人来北京取代张四维来进行协商工作。
    如此一来,完全不需要自己。
    所以,陆远还在用张四维一定还有其他原因,而自己的出场就成了某一种必然。
    按下心头的种种疑惑,陆鸣眼见张四维要发飙,抢先一步开了口。
    “各位大人,小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不知该不该说。”
    张四维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众人也停止七嘴八舌的议论齐齐看向陆鸣。
    “陆掌柜的有话直说无妨,或有旁观者清之言论。”
    陆鸣站起身,环视一笑。
    “小民不通政治,不敢插言国事,只说一点,小民经营的商号规模虽然不算大但也不小,同时呢,代管江南一百多家银行,这些商号和银行的运转需要精通商贾之道的商人,有的呢经验足一点,有的经验浅一点,于是便有了正副之分。
    一个银行面对着管理一个府的财富,若只设置一个行长难免会精力不济疲于应付,且会有贪腐之可能,所以小民就在经营的商号和代管的银行设置了二掌柜、三掌柜、四掌柜和行长、副行长这种职务划分。
    一个地方商号和银行尚且如此,国家部院掌管着全国大事,牵系亿兆百姓,只靠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就能妥善处置了吗?会不会也有疲于应付的时候,既然如此,大可以增设副职,小民就这点浅见,让各位大人笑话了。”
    陆鸣说完话坐了下来,在座众人则动了心思。
    增设副职,就是加编制呗。
    有了编制就能安排去处了。
    一个吏部有尚书、左右侍郎,完全可以取消左右这个区分,直接设四个六个侍郎。
    或者干脆学南京现在捣鼓的大都督府。
    搞部长、副部长那一套。
    至于再往下的什么考功司、度支司这种司级单位,也可以取消郎中这种官职,直接叫司长,然后顺理成章安排好几名副司长。
    只要有足够的编制存在就能解决这次矛盾。
    因为这次矛盾的核心就是编制和岗位矛盾。
    “可是大量加设副职会导致行政体系冗胀。”
    “调整分工、明确职责、各管一摊、推行考成,只会让行政效率增加。”
    罗珵开了口:“老夫来北京之前在南京做吏部尚书,如今江南各部院衙门、各省府县皆有考成标准,增设副职是可行的,至于说行政体系冗胀,诸位,就算不这么办,上万名官员裁又裁不掉,一股脑塞进都察院或者留作备用官,保留品轶和俸禄,难道就不造成冗胀了?
    每年该发多少俸禄还是要发多少俸禄,既然横竖都是花一样的俸禄出去,还不如让这些官员到岗位上做事呢,再怎么说,很多官员也都是几十年培养出来的,精于治政之道,闲置着是浪费才学,裁撤掉更是糟践人才,不是吗?”
    “这么做,大概能增设多少岗位?”
    李默看向罗珵,后者笑了出来:“若是按照这种方法来解决,想增设多少就能增设多少,简单来说,各部可以增设两到三名侍郎,这样一个部就能解决掉四五个正三品的编制,各司设副司长,又能解决很多从四品的编制。”
    “那若是老夫去了南京,是做侍郎还是做尚书?”
    礼部尚书顾可学突然开口打断,同时他也看向李默:“李部堂去了南京,是做吏部尚书还是做吏部侍郎呢?此刻南京的吏部尚书张居正、礼部尚书杨成修才三四十岁,可否请他们暂居副手,毕竟我们两个老家伙岁数大了,也干不了几年,他们有的是时间和机会。”
    这话一出,文渊阁内可就安静了。
    是啊,加设副职可以解决所有底层官员的岗位和编制,但是这些北京九卿们怎么办呢。
    这个顾可学还真好意思开口啊,还想让张居正、杨成修给其让位置?
    陆鸣也皱起了眉头。
    他现在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张四维此刻突然站了起来,他看向罗珵和徐阶,冷笑道。
    “两位阁老,这就是没有私心?这就是一心为国家和社稷?呵呵,说到底,不还是权欲作祟,下官已经够忍让了吧,你们说退休制度不合理,咱们往宽了抻,你们说位置不够,我们可以加副职,把这一万多官员全部接纳安置,现在眼瞅着问题和矛盾要解决了,像李部堂、顾部堂这种又担心没有自己的位置,这总不能再说是一心为国了吧。”
    罗珵的面色也变得难看起来,他看向顾可学皱眉斥责道:“顾部堂,迁都回南之后,你这个礼部尚书怎么安置,内阁自会讨论。”
    顾可学神情变幻,他看向其他几位九卿寻求帮助。
    几人对视,也都看出彼此眼中之担忧。
    一旦迁都回南,他们的位置铁定是保不住了。
    就在众人打算开口的时候,陆鸣又站了起来。
    “各位大人,今天这次碰头会先到这吧,因为确有棘手之分歧,咱们明日再议,大家也都冷静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了。”
    说着陆鸣看向张四维,后者无可奈何只好支持。
    “徐阁老、罗阁老,各部部堂,下官先告辞了。”
    言罢作揖离开。
    今天的这堂碰头会虽然仍没有得到完美结果,可总算,又往前走了一步。(本章完)